爸爸爱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爸爸爱小说 > 恶奴 > 第五十六章 焚书坑儒(上)

第五十六章 焚书坑儒(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赵强对清修《明史》一直就充满怀疑,就比如袁崇焕被皇太极设反间计杀害一事,与明朝之原始档案根本不符,难免有孤证和杜撰之嫌。袁崇焕“反间计”一说,在此说产生之前的几十年间,没有任何旁证可佐,而且明朝处决袁崇焕的罪名详列数条,亦未见“反间计”一说,故清修《明史》造假的可能性很大,也符合他们对待明朝历史的一贯态度,尤其是联系到其后来的“字狱”之血腥,史所罕见,谁还能相信这样一个虚伪的暴政意识形态会秉公直呢

康熙年间的《明史》一共有三个版本,武英殿本《明史稿》混合了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这三人的心血和心思,这三人在实际先后主持《明史》的修撰工作,并完成了各自的版本。但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第一版显然是价值最高的,王鸿绪版的《明史稿》则是窃取自万斯同版的《明史稿》并大有删改,张廷玉版的《明史稿》则是在前两版的基础大体按照满清皇帝的意思来修篡和删定的。

这就说明,《明史》从头到尾都由满清皇帝终审定稿,而清朝的几位统治者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不仔细审阅,乃至事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写者修改。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元朝修《宋史》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处心积虑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所以现在广为流传,汉人们所了解到的面的明朝,实是出于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被满清妖魔化了的明朝,是与历史的真相有很大差距的!

明朝的皇帝对于史官撰修当朝史的工作是从不干预的,这正是古代国最可宝贵的传统之一。但是很可惜,自唐朝发动了玄武门兵变的唐太宗李世民干预史官独立撰史的那一刻起,这一优良传统就遭到了破坏。而满清统治者对史官工作独立性的剥夺,则在事实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修《明史》,几代学者历时近百年,可谓基本保存了明朝的史实,但却在康雍乾诸帝的旨意下,几经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在一定程度成功地扭曲和丑化了明朝的真实形象,并在《明史》定稿成后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清朝修撰《明史》之后,对所依据的档案史料往往弃置甚至烧毁掉。如此,满清对于明朝的妖魔化处理就失去了反驳的第一手证据,乾隆之龌龊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先是兴《明史》案,杀了私修《明史》的,后来,开始官修《明史》,所以这个私修《明史》和官修《明史》,肯定有较大的区别。赵强后世曾到过一个奇怪的事情,私修《明史》认为努尔哈赤父祖之死,责任人是尼堪外兰,努尔哈赤本人应该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十三幅甲起兵,一开始就是打尼堪外兰,很久以后,羽翼丰满后才搞出了“七大恨”,而且后面的六恨,多半是与叶赫部在明朝争风吃醋之事,如果这第一恨真的站得住脚,用得着这后面这不相干的争风吃醋之事吗。

但官修《明史》是康熙朝,而大规模删改古,则是乾隆朝,乾隆朝在大规模删改毁禁古时,还禁了其父的《大义觉迷录》,也可见同样是兴字狱,乾隆与雍正的区别。乾隆狡猾,而雍正自大。

至于康熙朝,则在乾隆雍正之间,而多了份老谋深算。康熙朝的官修《明史》,直接编造删改应该不多,而有条件的选择材料,却大有可能。这样修出来的《明史》,材料基本应该没有差错,但却有可能象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材料可信,结果却明显有利于自己。

所以官修《明史》,提到明朝版图,仍然是“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而不是后世清粉说的,只有三百万平方公里,“这也是我大清的嫁妆,那也是我大清的嫁妆!”,满嘴胡言!

明朝仍然是政统与道统分离的政治,虽然废相,但封驳权还在大臣手里,社会言论更控制在大臣手里,读人奴化较少。纵观明朝一朝,大臣对抗皇帝者多,谄媚皇帝者少。到了晚明,骂皇帝更几乎成了一种时尚,动不动就一个贴子,指出皇帝几大罪状。

在朝堂之,争着拍皇帝马屁的事情,在明朝很难找到,即使有一两个想这么做,也会被别人劾,说他“媚邀宠”,“巧言令色”,“小人”。他们这么做,也未必都是因为道德高尚,不过风气使然,如其献媚皇帝领那点可怜的薪水,还不如和其他大臣搞好关系,有个好名声。

实际,崇祯朝提出太子南渡的大臣后来殉国了,那些骂别人小人的正人君子们却纷纷迎降。风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嘉靖朝大礼仪时,两个支持皇帝的大臣,就差点被群臣在左顺门打死,后来群臣要求皇帝杀了这两个“媚邀宠”的大臣,哭声震天,劝说不止,最后引来了廷杖。当然最后是两败俱伤,大臣伤了屁股,而皇帝的“昏君”帽子,在历史是跑不掉了,而且也没有达成愿望。后来的万历有鉴于此,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而不可得,干脆罢工。

朝如此,民间呢,也差不多,明间谤议朝政,作月旦之评,多半也是赞扬大臣风骨,对于皇帝加以攻击。朱元璋朝的方孝儒已经在说,“如使立君而益于民,则于君也何取哉!”,最后竟发展到“非君”,“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离散天下之女子,供我一人之淫乐”。

在这种大背景下,在掌握着修史权的知识分子笔下,明朝的史料是什么样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明朝的几个明君,差不多都是很“听大臣话”的皇帝。连开国皇帝朱重八,在人笔下,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清代官修《明史》,又何必编造,又何必造谣,只须将这些史料撮其精,取其要,即可。并键更关键的一点是,清初参与参撰明史的几乎都是明代降臣,东林党人,顺治元年主持修《明史》的就是那位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冯铨!如此人物所修的史料,真实性可见一般。

康熙是知道自己的制度,承明祖之惠甚多,所以说“治隆唐宋”,他也知道,自己的版图,如果没有成祖,自己现在也难于一一打过来,所以有“幅员之广,远迈汉唐”。但既然明朝的史料,对这些皇帝就没几句好话,他作为清朝的皇帝,自然没有意愿也没有义务去正本清源,更不会去考证那些骂皇帝的话,哪些是夸大其词,哪些是捕风捉影。从某种意义说,倒有些求之不得呢。

所以这《明史》太假,必须马重修,一刻也不容缓!

世人常说修前朝史乃一朝安定之后才可进行,赵强现在不过是占了一个北京城,却要搞修史这等大工程,说他脑子发热也好,说他太急也好,他却是打定主意要修了。

但修史不是他说修就能修的,得有人帮他修。人从哪来?能道靠眼前这些士子,又或是翰林院的那帮翰林?

他,想这么多干什么,刀在我手,我说要修,能道还真没人替我修不成!

哼哼,不过修之前,我得干一件事情,叫北京城的读人知道,不听话的后果是什么!

赵强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让他自己都不寒而栗的念头,那就是自己是否要效法秦始皇也来一次焚坑儒。

焚坑儒?

福,还是祸?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福祸不知,但有一事赵强却知道,那就是满清能杀读人,能禁毁百,能防民之口,却不见亡国,自己又怕个什么!

干他娘的,就从这北京城先开始,把顺治年间到现在的所有清修藉,管他史还是什么,先统统焚毁了,再把这几百混蛋全坑了!

坑,就坑在这国子监,就坑在这太学门下!

疯了,赵强疯了,望着那形形色色的士子,听着那声震院内的嚎哭,他缓缓的站了起来,脸露出诡异的笑容,扭头盯着袁世杰吐出几个字:“既然他们不愿为本王所用,本王就留不得他们,袁大人这太学门是不是块风水宝地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