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她接触到哲学这门课,她才彻底顿悟。她的人生观,也是源自哲理故事。经常会阅读那些走心的心灵鸡汤,但往往还是不能做到真正的让自己快乐,后来又开始学习哲学理论,她想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她更想知道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一种和谐。她想找到一种能够让自己奉为信仰的哲理,让自己能够在困境里找到方向,想找到能指导自己人生未来的真理,让自己放下虚妄和贪念,让孤独的,漂泊不安的灵魂得到守望。
你受过多大伤害,就要有多大的胸怀去面对那些过往。小莱不想做到,她更想忘了有这么一个人一直存在。
她最好的朋友,小敏,也是在母亲的“碎碎念”里,两个人的关系就这样终结了。原本小敏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过分关怀而已。但是有一天,小敏的妈妈竟然打电话给小莱,告诉她,“不要再让你母亲打电话给小敏爸爸了。”小莱才发现,自己的母亲是个多么愚蠢至极的女人。小莱歇斯底里地吼她,“知道什么是适可而止吗?明知道是同学的爸爸,为什么不停地打电话跟人家讲我的事情?凭什么让别人来管我的事情?别人有什么义务管我?”那一刻,她特别害怕小莱的眼神,那是一种绝望的凝视。
这是最后一次,小莱很少再理会她。在小莱眼里,她就是个疯子,是个弱智,因为她和小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庸俗,又是非不分。小莱不想按着她的要求来做事,她就会想尽办法破坏小莱的所有人脉,直到小莱绝望的离开。
又不是夫妻,又不是跟人暧昧,又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干嘛总是这样对待小莱?小莱回家的时候,待不了两个小时,她就要开始破口大骂,骂小莱没出息,这么大了还待在家里,这让小莱如何尊重她?
曾经一度,小莱非常想要离家出走,想要离开这个让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家庭。为了弄明白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小莱还专门去查了一些资料,结果就是亲生父母。
后来只要是她介绍的对象,小莱有意无意的都给搅黄了。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另一半跟她有任何关系,更不想让她接触。
那种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省的画面,真的深深地刻在了小莱的心里,如刀割一样让她难受。此情此景,总是让她在寂静的夜里,黯然神伤。她喜欢把忧愁寄托在细腻的文字里,喜欢抄写优美的诗句,喜欢唱着那些伤感的音乐。仿佛会有那么片刻时光,让她暂时忘了惆怅。
因为这么一个人物,让她丢掉了许多原本美好的事情,比如说,友谊,比如说,爱情。有时候,她也会认真地思考,等到她真正的成家立业了,会不会受到这个人的影响,也会有这么难堪的一面?但她不敢想,更不敢奢望将来会跟她有任何接触。
话说回来,自己的家人会不会做事,会不会做人,跟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关系?他们的父母不是照样还是生活在一起吗?我们有什么权力跟他们计较?我们能为这样的亲人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情呢?
她只是不喜欢自己这么懒惰而已,她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关爱而已,一切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为她的无能买单?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毫无遗憾地关心这样的家人,让他们更加孤独的心灵得到一丝人情味的慰问,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过去多么愚笨的行为,更要让他们及时地改掉那些不良的品格。
正所谓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西方世界的上帝曾经说过,相比较那些没有任何过错的品格高尚的人,他更愿意接受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更何况这世界并没有所谓的上帝。
如何正确的打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模式,也是每个人建立自己人际关系的第一节课。
青春年少,行影单薄。
蹉跎岁月,沉默暗礁。
鸟有情义,何时归巢?
人无生分,何事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