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策问归根到底策问考察的是考生的见识,而这恰恰又是谢慎的强项。
比起这些同年考生,谢慎可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逆天存在,比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穷秀才高出了数个层次。
谢慎于心中略略打了腹稿,便按照题目顺序一篇篇的写起了文章。
策问写起来果然比四书五经试有意思的多了,虽然需要旁征博引,但至少写的活泛,不会都是一个调子。
谢慎用了两个时辰把五篇策问写完,接下来就等着考试结束了。
策问环节别看在乡试、会试没有四书五经试重要,但在殿试地位却会陡然提升。原因无贰,因为殿试只考策问!
毕竟策问最早出现就是因为君王问策,故而这也算回归其本身的用途。
谢慎的见解力肯定是超越同龄人数个档次的,如果能够顺利参加殿试,由天子亲自出题,他也一定会答的很完美。
他对这次的乡试过程总体还算满意。四书五经试和策问试考的都不错,第二场论判试虽然稍稍留有瑕疵但无伤大雅,无碍大局。
乡试的名次他不敢说,但应该是能够上榜的吧?
只是不知道王守文、谢丕他们考的如何了?
按下这些暂且不提,却说随着吏人一声清脆的梆子响,弘治八年的乡试正式结束了。
接下来考生便交了试卷,按照顺序离开号舍沿着青石板小路朝贡院大门而去。
一场乡试后,诸生面上表情不一而足。有的欣喜若狂,有的垂头丧气。
乡试三年一考,无数人拼搏奋斗了三年就为了这三天。
假使未能考好,就得再等三年,年轻些的还好,那些已经四五十岁还没能中举的老秀才恐怕已经等不起了。
谢慎见到那些两鬓斑白的老秀才唉声叹气的从他身边走过时不禁一阵的唏嘘感慨。
人生又有几个三年呢?
等到出了贡院,谢慎便直接回到平安坊的家中。
此处人流实在太过密集,他还是回家里等王守文、谢丕的好。
回到家中大哥谢方和大嫂谢陈氏自然上前一阵询问,少年也都一一作答。
乡试之难,难于上青天。大哥大嫂担心自己也是有道理的。
不过谢慎并不太担心,这次的乡试在他看来最多是上榜名次问题。
回到家中谢慎便猛喝了一壶茶水,又叫大嫂给他下了一碗汤面。
在贡院号舍时条件实在艰苦,谢慎只能用干饼子充饥。加之他担心如厕问题连水都不敢多喝。
一连三天下来他早已是口干舌燥,回到家中自然好好补偿一番。
也许是喝的太急,他竟然呛到了。
大嫂谢陈氏拍了拍谢慎的后背,心疼道:“小郎慢些喝,水还多的是呢。”
不论别人怎么看,在谢陈氏心中谢慎还是那个惹人怜爱的自家小郎。
......
......(未完待续。)